艺术资讯

全部

评论

动态

观点

散文

视频

Comment

News

Opinions

【观点】习书断想

作者:黎明中  发布时间: 2013-11-22 20:22:41

1


  都说书法有灵性,这是因为文化赋予了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汉文字学、汉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音律学、运动学、伦理学等传统文化,构成了它生长的细胞和不息的血脉。所以,书法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文化。学习书法,首先应懂得书法的文化属性,对书法作出文化的解读。


2


  从传统的笔法和墨法而言,书画同源。但书法与绘画相比,民族传承性特征更为明显更为强烈。因为绘画可以借鉴“西法”因素,形成“中西合璧”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而书法则没有“西法”元素,纯粹是中华民族艺术,所以被称之为“国粹”。中国书法的这种鲜明的传承性特征,决定了书法人必须以传统为基础,以古法为源泉。只有先向古人取法,打牢传统根基,才能学好书法,写出好作品。


3


  中国书法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第一个将书法与美联系在一起,提出“流美”美学命题的人是“楷书之祖”钟繇。中国书法在表现形式上,美在点画丰富而精妙的变化,美在线条鲜活而灵动的神韵,美在架构端庄而大方的气势,美在布局严谨而精深的法度。书法的点、横、竖、撇、捺、勾、挑就像是七个音符,可以通过运笔的提按、顿挫、速度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在本质内涵上,它美在反映出作品及其作者传统文化的深度、知识学养的厚度、人文情怀的浓度、心灵净化的纯度、精神境界的高度。可以说,一部浩翰的中国书法史,其实就是一部精彩的书法美学史。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的“天下三行书”就是书法高超美学意义的突出代表之作,人们仅从这三篇巨制中就可以领略到中国书法无穷的精妙风采和极大的美学价值。


4


  书法创新并不是个新概念,因为任何创作都有创新的成份,没有创新就不叫创作,古人所积累形成的传统中就有许许多多创新的经验。由籀文改为小篆,从秦隶的过渡到汉隶的定型和演变,到北碑的兴盛,到唐楷地位的确立,以及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质,都标志着书法在一个特定时期的创新。欧阳修、蔡襄、苏东坡、董其昌等对书法提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更说明我们的前人一直在进行着书法创新。如果中国书法史不是一部创新史,那今天的书法肯定还停留在原始书契的水平上。


  古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创新都是有“边界”的,不可离开传统和法度而任意为之。书法不是孙猴子,说变就变,一个筋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但即使是翻个十万八千里也还是在宇宙之内,不可能翻到宇宙之外去,书法也是同样道理。早在汉朝,许慎就对那些向壁造字、炫耀于世的人进行过严厉的批评,为此他专门著作了《说文解字》一书。


5


  随着书画消费市场的兴旺和热炒,不仅古代名家作品价值连城,今天的名家包括某些靠忽悠包装起来的所谓名家作品也快涨成了“天价”。书法作品变成商品进入流通实现其货币价值,这无可非议,某些名家将自己的手比作一家赚钱的“公司”也可以理解。但书法的价值功能是多向的,古人多是利用书法作品修身养性、收藏传世、养家糊口,文徵明卖字就是为了养家糊口。书法可以卖钱,但卖钱不是唯一目的,更不是终极目的。它的价值功能绝不是单单一个“钱”字所能涵盖的。它更重要的是创造艺术、提升修养、弘扬文化、倡导文明、丰富生活、繁荣市场、推动进步。如果一切向钱看,一味以市场为导向,一心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那就与中国书法的本质本义背道而驰了。


  古人强调“人品为先”、“心正则笔正”、书法要合乎道义,讲书法可以区分出“君子”与“小人”,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书法家可以将自己的手比作一家“公司”甚至是“印钞机”,但手与心比,无疑是心更重要。心正了,才能写好书法,作品也才更有价值。古今大量事实表明,书法的核心价值,绝不是市场,不是钱,而是艺术的品位,是书法家的良心、人格、使命和担当。


6


  书法作品格调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者的人格力量。真正的书法家必须具有折报人心的人格力量。王羲之因瞧不起不学无术的上司,发誓不再从政做官,宁可赋闲山阴,衔觞赋诗。颜真卿一生忠烈正义,气节高尚,大义凛然,其人品名重朝野。蔡襄不屈权贵,敢于婉拒皇帝的作书旨令。八大山人“书价重《黄庭》”,其字画对显贵者一律不给,哪怕百两黄金置于跟前连瞧都不瞧一眼,而对贫士朋友则有求必应。这都是人格的力量使然。


  书格取决于人格,而人格又取决于骨格。赵孟坚讲“骨格者,书法之祖也。”自古文人多傲骨。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傲骨是人格力量的反映。人无骨不立,骨气都没有了,谈何人格书格!心正骨硬,骨硬品高。书法家作为一个文化人,必须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7


  读书学习,是作为文化人的书法家的题中应有之义。自古洎今,大凡在书法方面的成功者,无一例外都具有这一“字外功”,几乎都是学者型书法家。所以,古贤总是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轼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并常以此来教育他的两个外甥。对于传统文化知识较为薄弱的今天的书法家来讲,毫无疑问,这方面更应当向古贤学习,力争做一个学者型书法家。学者学者,关键在“学”,一是要“知学”,二是要“懂学”,三是要“苦学”,四是要“博学”,五是要“深学”。板凳一坐十年冷,不畏浮云遮望眼。唯如此,方可成“器”,方可修成“正果”。


  (原载于2013年8月9日江西日报)

(新闻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