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讯

全部

评论

动态

观点

散文

视频

Comment

News

Opinions

【观点】读书万卷始通神

作者:黎明中  发布时间: 2013-11-22 18:33:43

  翻开浩瀚的中国三千年书法史,纵观灿烂的历代书法名家星辰,遍览难以数计闪耀艺术之光的碑帖名篇,我们会发现,书法艺术深含着丰富而厚重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知识,负载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的神圣使命。作为书法家,不管抱着何种目的,要从事好书法这门艺术,就必须遵循先“书”后“法”的客观规律。书海茫茫,大凡能给人以心灵震撼、情感激越、思想启迪以及艺术享受、视觉冲击的好作品,无不是遵循这一规律的结果。


  “书”与“法”是一种辩证的组合,只有打牢文化知识的根基,才能更好地寻求方法、把握法度,并在寻求方法、把握法度中增强对学习掌握文化知识重要作用的理解和认知。赵孟頫的书法之所以能“荣际五朝,名满四海”,蔡襄之所以能成为当朝书法第一人,就是因为他们从小苦读诗书、博学多闻。日本传播中国书法艺术第一人的空海和尚,篆隶揩行草皆有大家风范,无不与其刻苦读书有关,他15岁就熟读《论语》。所谓“书”就是先读书、多读书,就是广学知识、多学知识。因为书法水平取决于书家个人的文化功底、知识修养,包括性格品行、审美取向、创作风格。书法作品实际上就是书家文化知识、个性情感、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一个书家写字,实际上写的就是个人的文化底蕴、学养积累。书法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就像河流一样,河床越厚水平则越高。只有多读书、多积累知识,才能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的领悟。


  我在创作实践中常常困惑:为何有些作品内容单薄、形式单一、小家格局、难获突破,有时甚至感到越写越难,灰心丧气,思来想去,根本原因就是知识储备不足,文化底蕴不深,制约了自己的悟性,影响了创作的提升。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真正悟道,把握规律,最关键的就是要刻苦读书,增长知识,加深学养,唯此为大,别无捷径。所谓“法”,就是苦练技法,把握法度,遵循规律。书法艺术是经过几千年无数书家用心血、汗水、精神、情感熔冶传承的瑰宝,形成了一条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要深悟其道,掌握规律。唯一的途径就是经常写、经常练,多实践、多体验,这无疑是个寂寞的过程、艰辛的过程、痛苦的过程。我们的前人已经做出了榜样。如智永和尚在寺内书楼临千字文八百本,写秃笔头十六瓮,三十年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张芝学练书法,乃使池水尽黑;米蒂一日不书便觉思涩,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赵孟頫日写万字,每得纸片必书后弃去;董其昌官至礼部尚书仍熟读经史,苦练书法;文征明习练书法,用力最勤,终集书家之大成,成为吴门旗手。这一切告诉人们,书法无捷径,书道尽艰辛。谁想背离传统,浮躁偷懒,急功近利,都必将事与愿违。这些年,我感到书法有所长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迫使自己用智永“临千八百”之精神,参悟古今,遍览书法史典,研临名家碑帖,苦学大家风范。一个隶体“风”字,我可以学研三月有余,一篇《兰亭集序》,我已临过上百遍。


  苏轼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李瑞清说:“学书尤贵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黄庭坚讲:“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古之先贤已明确告诫我们,从事书法,必须先书后法。自古至今,有哪位大书法家不是学品人品书品兼优的大学问家。人们常说,书法的功夫既在字内更在字外。此话一点不假。我在长期的学书实践中亦有此切肤之感。


  (原载于2009年8月2日《人民日报》美术版)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美术版)